Search

這篇是我在之前於國立新加坡大學所舉辦的國際德勒茲研討會發表的論文,研究主題是東山彰良先生於2015年...

  • Share this:

這篇是我在之前於國立新加坡大學所舉辦的國際德勒茲研討會發表的論文,研究主題是東山彰良先生於2015年得到直木賞的《流》這部小說。不過東山彰良其實是台灣人,本名王震緒。我當初選這本小說來研究,除了因為它得到了直木賞之外,也因為我與作者的背景,都是祖籍山東省而出生在台北市。而讀了《流》之後,益發覺得這本小說之精彩,其大致內容,則如以下中文摘要所述。

「我們注視著,彼此拚命尋找著攻擊、妥協和退路的所有徵兆。令我驚訝的是,就連主動上門挑釁的雷威,似乎也在尋找退路 . . . 大家都是因為萬不得已的苦衷,才做出違背真心的行為。世界就這種方式馴服我們,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懂得愛人,也會不惜殺人」;「わたしたちはたがいがら目おそらさず、攻擊や妥協、そして逃げ道をほのめかすあらゆる兆候を必死で探った。驚いたことに、喧嘩を仕掛けてきた雷威でさえ、逃げ道を探っている節があった . . . だれもがやむにやまれず自分じゃないふりをしている。世界はそうやって私たちを手懐ける。だからこそ私たちは人を愛したり、人を殺したりするのだ」(58-59/62)。

「我站在那裡,聯想的門不斷被打開,通往過去」「立ち尽くすわたしの目は、テレビの画面に釘付けになった。連想の扉が
過去へむかってどんどん開いていくのを、どうしよしうもなかった。」(281/317-318)

摘要
東山彰良《流》中的慾望機器與流變
東山彰良於2015年得到日本直木賞的小說《流》, 敘述的是一個17歲台灣高中男生的身份認同危機。而和小說中的主角葉秋生一樣,東山彰良雖然出生在台灣,他的祖父是國共內戰後來台的山東人。東山彰良的中文名字是王震緒,1968年出生於台北市,五歲時隨家人移居日本。東山彰良曾經如此自述過自己面對的身份認同危機:「我永遠都是一個局外人,對歸屬的議題從沒停過。」而東山彰良與其小說中主角共同的問題,正如小說之名「流」所影射的,正是不斷流變中的共體性狀態。因為永遠都在面對歸屬的問題,東山彰良和葉秋生都可說是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於《反伊底帕斯》中所論及的陌生主體。陌生主體總是在無器官身體上遊走,但卻永遠只能夠徘徊在慾望機器的邊緣。此外,東山彰良也以日文書寫的方式,透過往日台北的街道和建築、1970年代高中生的穿著和髮型、中國大陸與台灣在二十世紀的歷史事件與關係、用日語拼音的台灣話、追尋主角祖父在山東故鄉的故事等,為讀者創造了這些錯綜複雜關係中的機械式的關係與慾望。

關鍵字: 流,東山彰良,德勒茲,慾望機器,台北,日本,山東省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李廼澔 中國文化大學語言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美國文學,歐陸當代哲學 著作: 《百年飯桌》 《百年和食》 專欄: Every Little d: 鞭神老師 關鍵評論網: 鞭神老師
View all posts